1955年2月8日,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》,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行軍銜制。其中,將官設置為:大將、上將、中將、少將。上將為將官中的第二個級別。上將軍銜根據(jù)不同兵種分為:陸軍上將、海軍上將、空軍上將。1995年7月,經黨中央、中央軍委批準,武警部隊總部升格為正大軍區(qū)級,由此設立武警上將警銜。
1955年8月27日授予(55人)
- 蕭克(1907.07.14~2008.10.24),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訓練總監(jiān)部副部長。
- 李達(1905.10~1993.08),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訓練總監(jiān)部副部長。
- 張宗遜(1908.02.07~1998.09.14),時任副總長兼訓練總監(jiān)部副部長。
- 李克農(1899~1962.02.09),時任副總長兼外交部副部長。
- 王震(1908~1993.03.12),時任副總長兼鐵道兵司令、政委。
- 許世友(1905.02.28~1985.10.22),時任副總長兼南京軍區(qū)司令。
- 鄧華(1910.04.28~1980.07.03),時任副總長兼沈陽軍區(qū)司令。
- 彭紹輝(1906.09.06~1978.04.25),時任副總長兼訓練總監(jiān)部副部長。
- 張愛萍(1910.01.09~2003.07.05),時任副總長。
- 楊成武(1914.10.08~2004.02.14),時任副總長兼北京軍區(qū)司令、防空軍司令。
- 韓先楚(1913~1986.10.03),時任副總長。
- 李濤(1905.09.04~1970.12.20),時任總參三部部長。
- 傅秋濤(1907.08.03~1981.08.25),時任總參隊列部長。
- 王平(1907~1998.02.08),時任總參動員部長。
- 呂正操(1905.01~2009.10.13),時任總參軍事交通部長。
- 傅鐘(1900.06.23~1989.07.28),時任總政副主任。
- 肖華(1916~1985.08.12),時任總政副主任兼總干部部副部長。
- 甘泗淇(1903~1964.02.05),時任總政副主任。
- 宋任窮(1909~2005.01.08),時任總干部部副部長。
- 賴傳珠(1910.04.03~1965.12.24),時任總干部部副部長。
- 洪學智(1913.02.02~2006.11.20),時任總后副部長。
- 周士第(1900~1979),時任訓練總監(jiān)部副部長兼軍外訓練部長。
- 郭天民(1905~1970.05.26),時任訓練總監(jiān)部副部長兼軍事出版部長。
- 周純全(1905.10.08~1985.07.28),時任武裝力量監(jiān)察部副部長。
- 楊至誠(1903.11.30~1967.02.03),時任武裝力量監(jiān)察部副部長。
- 陳再道(1909.01.24~1993.04.06),時任武裝力量監(jiān)察部副部長兼武漢軍區(qū)司令、湖北軍區(qū)司令員。
- 陳奇涵(1897.09.23~1981.06.19 ),時任軍事法院院長。
- 王宏坤(1909.01.22~1993.08.20),時任海軍副司令。
- 蘇振華(1912.06.02~1979.02.07),時任海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。
- 劉亞樓(1910.03.12~1965.05.07),時任空軍司令。
- 劉震(1915.03.03~1992.08.20),時任空軍副司令。
- 陳錫聯(lián)(1915.01~1999.06.10),時任炮兵司令。
- 韋國清(1913.09.02~1989.06.14),時任駐越南軍事顧問團團長公安軍副司令。
- 陳士榘(1909~1995),時任工程兵司令。
- 陳伯鈞(1910~1974),時任軍事學院副院長。
- 鐘期光(1909.01~1991.05.22),時任軍事學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。
- 宋時輪(1907.09.10~1991.09.17),時任總高級步校校長。
- 朱良才(1900.09.27~1989.02.22),時任北京軍區(qū)政委。
- 董其武(1899.11.27~1989.03.03),時任69軍軍長。
- 唐亮(1910.06.13~1986.11.20),時任南京軍區(qū)政委。
- 葉飛(1914~1999.04.18),時任南京軍區(qū)副司令兼福建軍區(qū)司令。
- 楊得志(1911~1994.10.25),時任濟南軍區(qū)司令。
- 王新亭(1908.12.23~1984.12.11),時任濟南軍區(qū)政委代司令員。
- 黃永勝(1910~1983.04.26) ,時任廣州軍區(qū)司令。
- 李天佑(1914.01.08~1970.09.27),時任廣州軍區(qū)副司令兼廣西軍區(qū)司令。
- 陳明仁(1903.04.07~1974.05.21),時任55軍軍長。
- 賀炳炎(1913.02.05~1960.07.01),時任成都軍區(qū)司令。
- 閻紅彥(1909~1967.01.08),時任成都軍區(qū)第一副政委。
- 謝富治(1909~1972.03.26),時任昆明軍區(qū)司令兼政委。
- 陶峙岳(1892.9.18~1988.12.26),時任新疆建設兵團司令。
- 烏蘭夫(1906.12.23~1988.12.08),時任內蒙古軍區(qū)司令、政委。
- 周桓(1909.02.22~1993.10.27日),時任沈陽軍區(qū)政委。
- 楊勇(1912.08~1983.01.06),時任志愿軍司令。
- 李志民(1906.07.09~1987.11.16),時任志愿軍政委。
- 趙爾陸(1905.06.04~1967.02.02),時任二機部長。
1956年授予(1人)
56.王建安(1907.11.08~1980.07.25),時任沈陽軍區(qū)副司令員。
1958年授予(1人)
57.李聚奎(1904.12.31~1995.6.25),時任總后勤部政治委員。
將官這一等分為大將、上將、中將、少將四個級別,上將為將官中的第二個級別。如果說,大將是將軍中的領軍人物,那么上將就是將軍中的骨干力量,中將可謂將軍中的中堅力量,少將則是將軍中的基礎力量!
解放軍第一次授銜時共授予上將55名,1956年1月和1958年7月又各補授1名,他們是王建安和李聚奎。這樣,全軍共授予上將57名,我們把他們統(tǒng)稱為開國上將!
上將軍銜的授予條件和標準很是嚴格,在《軍銜指示》、《服役條例》、《編制軍銜》里都有明確的表述。從級別上講,規(guī)定“正兵團級,多數(shù)可評為上將”;從職務上講,規(guī)定兵團司令員的基準職務軍銜為上將,兵團副司令員的軍銜亦可為上將。從其他條件講,政治品質、業(yè)務能力、在軍隊的服務經歷和對革命事業(yè)的貢獻,是軍官授銜的重要參考依據(jù)。所以,1955年首批授予的55名上將,主要是1952年評定的正兵團級干部,也有部分德才兼?zhèn)涞母北鴪F級和個別準兵團級干部,還有個別已轉入地方工作的級別相當于正兵團級的干部。1956年和1958年各補授的一名上將,都是正兵團級干部。具體名單和級別現(xiàn)錄如下:
一、正兵團級上將35人:蕭克、張宗遜、王震、許世友、鄧華、楊成武、傅鐘、蕭華、甘泗淇、宋任窮、賴傳珠、王宏坤、蘇振華、劉亞樓、陳錫聯(lián)、陳士榘、宋時輪、葉飛、楊得志、黃永勝、謝富治、楊勇、李達、周士第、韋國清、朱良才、王新亭、周桓、李志民、趙爾陸、王建安、李聚奎、董其武、陶峙岳、陳明仁。
二、副兵團級上將19人:李克農、彭紹輝、張愛萍、韓先楚、李濤、傅秋濤、王平、呂正操、洪學智、郭天民、周純全、楊至成、陳再道、陳奇涵、劉震、陳伯鈞、鐘期光、唐亮、李天佑!
三、準兵團級上將1人:賀炳炎。
四、未評軍隊級別而授上將的2人:烏蘭夫、閻紅彥!
勛章是綜合記錄將帥的革命資歷、政治素質、戰(zhàn)功、級別和職務的最好載體。57名開國上將中,有52名是老紅軍,烏蘭夫是早年參加地方工作的老黨員,呂正操是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參加八路軍的老戰(zhàn)士,董其武、陶峙岳、陳明仁是解放戰(zhàn)爭中率部起義的原國民黨軍將領。1955年和1957年兩次授勛的情況是:49人榮獲一級八一勛章,51人榮獲一級獨立自由勛章,57人均榮獲一級解放勛章。具體細節(jié)如下:
1955年9月授予一級八一勛章、一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35人:王宏坤、王新亭、王震、甘泗淇、朱良才、劉亞樓、李克農、李達、李聚奎、李濤、宋任窮、宋時輪、陳再道、陳伯鈞、陳奇涵、陳錫聯(lián)、周士第、周桓、洪學智、張宗遜、張愛萍、郭天民、許世友、彭紹輝、賀炳炎、傅秋濤、傅鐘、葉飛、趙爾陸、閻紅彥、賴傳珠、謝富治、鐘期光、蕭克、蕭華!
1955年9月授予一級八一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,1957年6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勛章2人:劉震、周純全!
1955年9月授予一級八一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,1957年6月授予二級獨立自由勛章2人:李天佑、楊至成。
1955年9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,1957年6月授予一級八一勛章6人:楊成武、王平、陳士榘、楊勇、楊得志、鄧華!
1955年9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,1957年6月授予二級八一勛章1人:蘇振華。
1955年9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1人:呂正操!
1955年9月授予一級解放勛章,1957年6月授予一級八一勛章、一級獨立自由勛章3人:韓先楚、李志民、黃永勝!
1957年6月授予一級八一勛章、一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1人:王建安!
1955年9月授予二級八一勛章、一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2人:唐亮、韋國清!
1955年9月授予一級解放勛章4人:烏蘭夫、陳明仁、陶峙岳、董其武!
57名開國上將中,除3名起義將領外,其余54名為中共黨員!
經過統(tǒng)計,全軍57名上將,平均年齡只有47.4歲,年齡最大的是陶峙岳,年齡最小的是蕭華。年齡大的前10位上將是:陶峙岳63歲、陳奇涵58歲、李克農56歲、董其武56歲、傅鐘55歲、周士第55歲、朱良才55歲、郭天民53歲、陳明仁52歲、楊至成52歲。年齡小的后10位上將是:賀炳炎42歲、韓先楚42歲、韋國清42歲、楊勇42歲、李天佑41歲、葉飛41歲、楊成武41歲、陳錫聯(lián)40歲、劉震40歲、蕭華39歲。年齡在50歲以上的有17人,占29.8%,50歲以下的有40人,占70.2%。可以說,身經百戰(zhàn)的共和國開國上將,年富力強,50歲以下是主流。
其中,上將最多的是湖南,共19名,其次是湖北,有14名。地域是南方多于北方:南方上將48名,北方上將9名。各縣中,湖北紅安縣上將最多,有6名;湖南瀏陽縣上將第二,有5名。可以看出,從著名的黃麻起義和平江起義中走出來的上將很多!
紅安縣原名黃安縣。在民主革命過程中,黃安人民對革命貢獻很大,犧牲的烈士也很多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在1884年,黃安有人口49萬,到1934年僅剩27萬人。有名有姓、登記在冊的烈士有2.2萬人。1955年被授予軍銜的64名紅安將軍,應當說是成千上萬名革命先烈中的幸存者。因此,在1952年,政務院正式將黃安改名為紅安。
在紅安周圍的湖北黃陂、大悟、麻城,河南商城、新縣,安徽金寨等縣也涌現(xiàn)了不少將軍。
江西興國縣是另一個將軍縣,位于江西的中南部,贛州地區(qū)的東北部,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中央蘇區(qū)的模范縣,人口23萬。參軍參戰(zhàn)的約8萬人,為革命犧牲的烈士2.3萬人,約占江西全省烈士的十分之一。新中國成立后,在全國各地工作的興國籍紅軍老干部有400余人,有54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。其中:上將2名,中將5名,少將47名。在興國周圍的吉安、泰和、萬安等縣,也出了不少將軍!
開國上將的革命歷史淵源
57名開國上將,在1927年底以前入黨的有27人,其中最早的是傅鐘,1921年入黨。其次是烏蘭夫、閻紅彥,同為1925年入黨。其余有王震、王建安、鄧華、甘泗淇、朱良才、許世友、李濤、李志民、李克農、楊至成、蕭克、宋任窮、宋時輪、張宗遜、陳士榘、陳伯鈞、陳奇涵、周士第、周純全、趙爾陸、鐘期光、郭天民、黃永勝、賴傳珠等24人!
參加黨領導的革命武裝起義的有27人。南昌起義:蕭克、趙爾陸、楊至成、周士第4人;湘贛邊界秋收起義:宋任窮、張宗遜、陳士榘、陳伯鈞、黃永勝5人;廣州起義:郭天民1人;平江起義:蘇振華、李聚奎、傅秋濤、彭紹輝4人;湘南起義:蕭克、鄧華、朱良才、趙爾陸、楊至成、楊得志6人;黃麻起義:王宏坤、王建安、許世友、陳再道、周純全5人;百色起義:李天佑、韋國清2人;寧都起義:李達1人;商城起義:洪學智1人;清澗起義:閻紅彥1人!
12歲參加革命的有蕭華1人,14歲參加革命的有葉飛、楊勇、楊成武、陳錫聯(lián)、韓先楚等5人!
入伍前參加赤衛(wèi)隊的有:王平、王震、王建安、朱良才、蘇振華、李濤、李志民、周純全、唐亮、傅秋濤、彭紹輝等11人!
入伍前參加黨的秘密工作的有:葉飛、李克農2人!
在南昌起義前,參加過其他武裝斗爭的有:陶峙岳參加過武昌起義,蕭克、張宗遜、周士第、陶峙岳、董其武參加過北伐戰(zhàn)爭,陳明仁參加過東征戰(zhàn)爭、北伐戰(zhàn)爭!
在紅軍時期擔任過正軍職領導職務的開國上將有:王平、王震、王宏坤、甘泗淇、許世友、李達、楊至成、蕭克、宋時輪、宋任窮、陳再道、陳伯鈞、陳奇涵、周士第、周純全、郭天民、閻紅彥、彭紹輝、傅鐘等19人!
開國上將中許多人既懂軍事,又會做政治工作,可謂軍政全能。其中,以早年做政治工作見長,后來軍事功績突出的有:王震、王建安、王新亭、鄧華、葉飛、劉震、劉亞樓、楊勇、楊成武、張愛萍、陳錫聯(lián)、洪學智、傅秋濤、謝富治等;還有做軍事工作很長時間,以后主要當政治委員的,有韋國清、閻紅彥、賴傳珠等。
有些上將專做軍事主官,如王宏坤、呂正操、許世友、李天佑、楊得志、蕭克、宋時輪、陳再道、陳伯鈞、賀炳炎、黃永勝、韓先楚、彭紹輝等!
有些上將早年當參謀長,以后轉任軍事主官,如李達、張宗遜、陳士榘、陳奇涵、周士第、郭天民、賴傳珠等!
有些專做政治主官,如王平、蘇振華、宋任窮等!
有些當政治部主任,以后轉任政治主官,如甘泗淇、朱良才、李志民、蕭華等!
有些專當政治部主任,如周桓、鐘期光、唐亮、傅鐘等!
有些在統(tǒng)帥部做高參工作,如李濤、李克農!
有少數(shù)上將早年是軍事或政治主官,后來轉任后勤主官,如李聚奎由縱隊司令員轉任,周純全由軍政治委員轉任;楊至成、趙爾陸早年由營團軍事主官轉任,幾乎做了一輩子后勤工作!
57名開國上將參加革命的歷史淵源系統(tǒng)
井岡山時期16人:
鄧華、朱良才、李聚奎、楊至成、楊得志、蕭克、宋任窮、張宗遜、陳士榘、陳伯鈞、陳奇涵、趙爾陸、郭天民、黃永勝、彭紹輝、賴傳珠!
紅軍時期52人:
紅一方面軍31人,其中紅一軍團20人:鄧華、朱良才、劉亞樓、李濤、李克農、楊至成、楊成武、楊得志、蕭華、宋任窮、宋時輪、張宗遜、陳士榘、陳伯鈞、陳奇涵、周士第、趙爾陸、郭天民、黃永勝、賴傳珠;紅三軍團11人:王平、韋國清、蘇振華、李天佑、李志民、李聚奎、楊勇、張愛萍、周桓、唐亮、彭紹輝。
紅二方面軍5人,其中紅二軍團1人:賀炳炎;紅六軍團4人:王震、甘泗淇、李達、蕭克!
紅四方面軍10人:王宏坤、王建安、王新亭、許世友、陳再道、陳錫聯(lián)、周純全、洪學智、傅鐘、謝富治!
紅二十五軍2人:劉震、韓先楚!
湘鄂贛紅軍2人:鐘期光、傅秋濤!
閩浙贛紅軍1人:葉飛!
陜北紅軍1人:閻紅彥!
57名開國上將,有48人參加了長征,葉飛、鐘期光、傅秋濤等3人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(zhàn)爭,閻紅彥堅持了陜北游擊戰(zhàn)爭,烏蘭夫在內蒙古進行地方革命工作,呂正操在東北軍,陳明仁、董其武、陶峙岳等3人在國民黨軍!
8年抗日戰(zhàn)爭,中共中央將八路軍3個師和新四軍分散到敵人后方去,廣泛發(fā)動群眾,開展游擊戰(zhàn)爭,開辟敵后抗日根據(jù)地。
抗日戰(zhàn)爭初期52人:
八路軍總部20人:王平、王建安、韋國清、朱良才、劉亞樓、許世友、蘇振華、李濤、李志民、李克農、楊至成、張愛萍、陳奇涵、周桓、周純全、趙爾陸、洪學智、郭天民、閻紅彥、傅鐘!
第一一五師11人:鄧華、劉震、李天佑、楊勇、楊成武、楊得志、蕭華、陳士榘、唐亮、黃永勝、韓先楚!
第一二○師9人:王震、甘泗淇、蕭克、宋時輪、張宗遜、陳伯鈞、周士第、賀炳炎、彭紹輝!
第一二九師8人:王宏坤、王新亭、李達、李聚奎、宋任窮、陳再道、陳錫聯(lián)、謝富治。
新四軍4人:葉飛、鐘期光、傅秋濤、賴傳珠!
抗日戰(zhàn)爭后期52人:
八路軍總部15人:王震、甘泗淇、劉亞樓、李濤、李克農、李志民、楊至成、宋時輪、陳伯鈞、陳奇涵、周桓、周純全、傅鐘、韓先楚、彭紹輝!
山東軍區(qū)5人:王建安、許世友、楊勇、蕭華、陳士榘!
晉綏軍區(qū)3人:張宗遜、周士第、賀炳炎!
晉冀魯豫軍區(qū)11人:王新亭、蘇振華、李達、李聚奎、楊得志、宋任窮、陳再道、陳錫聯(lián)、唐亮、閻紅彥、謝富治!
晉察冀軍區(qū)10人:王平、鄧華、呂正操、朱良才、李志民、楊成武、蕭克、趙爾陸、郭天民、黃永勝!
新四軍8人:葉飛、鐘期光、韋國清、劉震、張愛萍、洪學智、傅秋濤、賴傳珠。
另外,李克農于抗戰(zhàn)初期擔任過八路軍和新四軍駐上海、南京、桂林辦事處主任,賀炳炎在抗戰(zhàn)后期率部南下一年時間,擔任過新四軍江漢軍區(qū)司令員,宋時輪、陳士榘、唐亮等在抗戰(zhàn)結束至內戰(zhàn)爆發(fā)前,在新四軍兼山東軍區(qū)擔任過領導職務!
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57名上將分布:
解放軍總部3人:傅鐘、李濤、李克農!
第一野戰(zhàn)軍6人:張宗遜、甘泗淇、王震、賀炳炎、彭紹輝、陶峙岳!
第二野戰(zhàn)軍10人:李達、陳錫聯(lián)、謝富治、閻紅彥、郭天民、宋任窮、楊勇、蘇振華、王宏坤、陳再道!
第三野戰(zhàn)軍10人:張愛萍、鐘期光、唐亮、王建安、陳士榘、宋時輪、葉飛、韋國清、許世友、傅秋濤。
第四野戰(zhàn)軍20人:烏蘭夫、呂正操、李聚奎、楊至成、蕭華、蕭克、陳奇涵、周桓、周純全、趙爾陸、陳伯鈞、韓先楚、黃永勝、李天佑、劉亞樓、劉震、鄧華、賴傳珠、洪學智、陳明仁。
華北軍區(qū)8人:朱良才、周士第、王新亭、楊得志、李志民、楊成武、董其武、王平!
此外,王新亭、楊得志還參加了晉冀魯豫軍區(qū)部隊,蕭克、趙爾陸還參加了華北軍區(qū)部隊,周士第、王新亭、楊得志、李志民還參加了第一野戰(zhàn)軍部隊。
抗美援朝戰(zhàn)爭中,開國將帥共有622人赴朝參戰(zhàn),其中上將19人,他們是:王平、王建安、鄧華、甘泗淇、劉震、許世友、楊勇、楊成武、楊得志、李達、李克農、李志民、李聚奎、宋時輪、周純全、洪學智、黃永勝、韓先楚、董其武。
|